查看原文
其他

【修复周记】我在南大修古籍 | 第一回 零帧起手勇闯古籍天地 新手小白邂逅古老技艺

/ /


“何以补苍天”古籍修复体验课程于2024年11月7日正式拉开帷幕。1924年,金陵大学图书馆已设置修复装订组对传世古籍进行整理与保护,一百年后,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首次开设古籍修复专题课程,将这份修复技艺与文化记忆传授给同学们。在这趟奇妙而独特的旅程中,同学们又是如何与古籍对话、与历史连接、与时代同行的呢?

为此,我们特设“修复周记”栏目,邀请同学们从自身角度出发,分享每周的修复课程体验,与读者朋友们一同感受古籍修复的魅力。





/ Part 01 /


「  “原来世间还有这样一方天地” 



修复初体验


在大多数人心中,杜厦图书馆古籍与特藏文献区可能是南大图书馆中最神秘的区域——

古朴的木质桌椅与舒适的皮质沙发、千字文“令牌”与上世纪的阅览证、松香芸香花椒香等复合的植物香气、工作日下午五点后早早熄灯。有时还会有几位年轻的身着浅紫围裙的老师带着雕版、活字、瓦当等“新奇玩意”闪现在二楼大厅,在特定的时间请同学们体验一波传统印刷与拓印。



就像大隐隐于市的武林高手,我们或许都听说过她的传奇,也或许曾与她比邻而居,但若不刻意寻访,一般也不会想到要去了解她的踪迹。她平日多在家中怡然自得地修行,偶尔出门点拨一下“有缘人”,使大家意识到:原来世间还有这样一方天地

具有人文学科背景的同学或许由于专业上的亲近与关联,会把图书馆特藏区作为自己心中的自留地与后花园。初入古籍、民国、艺术特藏中心,大家都会怀着好奇与敬畏,也会想要走近书籍背后的世界,了解这些年代久远的文献是如何几经辗转、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 Part 02 /


我的古籍部初印象



今年春天,我有幸成为特藏文献区志愿者的一员,协助老师们整理从原鼓楼校区图书馆搬至仙林的民国文献与校史资料。我也同帮忙进行古籍整理的同学交流过,发现我们都在做着相似的工作,只不过由于文献形态与年代不同,具体操作方法上可能会略有差异。

其实,一百二十余年来,从三江师范学堂到现在的南京大学,传承至今的文献是非常丰富的:

从文献来源来说,既有建校以来的多方搜集,又有文、理、农、医等不同领域前辈的捐赠;从文献的时代来说,既有线装古籍,又有民国文献,更有革命史料;从文献的语言类型来说,除大量中文古籍、专著、报刊外,亦有英文、日文、俄文等多语种文献;从文献的装帧形态来说,既有古典的筒子页线装书,又有现代的平装、胶装、精装等书籍形态。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藏。据老师们统计,图书馆现收藏线装古籍近40万册,这一数目还会随着民国文献的持续整理及校友捐赠逐渐增多。

图书馆的老师们守护着这样一座丰富而浩瀚的历史文化宝库,也期待着让其中每一颗明珠、每一块宝玉都能重新绽放光华于世人面前。因此,古籍与特藏文献的整理工作就变得十分重要。

由于时间长河的流淌与沉淀,书籍在物理意义上与文本意义上都会被“尘埃”遮蔽。在物理意义上,书籍会因为长期放置而积满灰尘,也会因为受潮而发霉、粘连。手工造纸会因为味道比较“香”而成为小鼠和书虫的口粮,化学造纸虽不太吸引小动物光顾,但纤维未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慢慢泛黄、变脆、掉渣,这也是部分民国书比古籍还需要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原因。此外还有堆放导致的压折,保存不当导致的火烧、水浸,抑或战乱、搬迁过程中的遗失,这些来自岁月的考验对书籍而言都是伤害。



因此,“擦拭珠玉、复其光明”在物质形态方面的首要步骤便是对书籍的受损情况进行判断与修复,尽可能地恢复书籍的原有形态、恢复其文本内容。同时在文本信息收集方面,我们也要确定文献的分类、版本、目录(撰写提要)、流转(是否有递藏、题赠)等信息。在理想状态下,书籍修复完成后可对其进行全书影印或扫描或对文本进行重新整理并出版,以备相关研究者开展下一步工作,使书籍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这便是一代古籍与特藏守护者的责任与使命

我在特藏区体验过文献的除尘、分类、上架与编目。在真实的除尘情境中,我们会面对大量灰尘与霉菌,这时一定要做好劳动保护措施,防护服、帽子、口罩、手套都要装备上,然后启动手持吸尘器,根据情况调整风力对民国书的封面、书脊、封底等位置进行除尘。如果遇到难以机器除尘、破损严重、状态较差的书籍,就需要进行专门的修复了。



/ Part 03 /


「  修复古籍,0帧起手 


我一直对书籍的修复技艺十分好奇,也知道其为专门之学,亦需实践磨练。正巧某天在网上冲浪,赶上古籍部发布的热气腾腾的修复课程报名链接,一看不限研究生(因为之前课程多为面向本科生的劳育课),便激动的心颤抖的手顺利地报上了名。前面铺垫了许多,是想和大家分享我作为一枚文史专业的同学,如何同古籍与特藏中心结缘,从台前的读者来到幕后,成为一名志愿者的小小经历。

立冬日是“何以补苍天”古籍修复课程的第一堂课。在参观修复中心、了解理论知识后,每位同学都认领到了一本专属自己的“小破书”。当然,由于大家都是新手,老师们提供的是模拟常见破损情况的仿真古籍。仿真古籍的底本与半月前的预热活动一样,是《红楼梦》程甲本第一册



古籍修复如同做一台较为复杂的大型手术,在术前需要对“病人”进行全面的体检。同学们的修复工作台上都有一张《古籍修复档案》空白文档,其实就是古籍的体检报告与病历。


“文献信息”部分相当于人类就医时需要填写的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民族、身份证号等在现代社会可以确定个人身份的基本信息,对古籍而言就是题名、版本、年代、书号、文献分类、装帧方式等。“分册信息”比较接近我们的日常体检报告,人类的体检报告会有身高、体重、血压、心率、血常规、骨密度等与体征相关的参数,表现在古籍身上就是它的具体结构,比如有书叶的类型与张数、纸张厚度、颜色、PH值、书芯长宽厚等数据。在填写这两项内容时,我们既可以运用文献学知识进行装帧形态的判断与版本的考订,又可以借助物理、化学手段对古籍的基本数据、对纸张的柔韧程度、纤维结构及酸碱度进行观察与测量。可见,修复工作也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艺术。

“破损信息”类似于病灶的诊断,比如像医院开具的人体骨骼、脏器病变的诊断影像与说明一样,我们也可以对古籍的破损部位进行拍照,并描述破损位置及形态,甚至还可以追溯破损原因。比如我拿到了一本有水浸痕迹的皱皱巴巴的小书,有几页相互粘连、难以揭开,部分书叶上有顽固污垢,还有零星几处烧灼的痕迹,书的装订线也轻微断开,看上去“病”得很重。




不过我闻到了一股淡淡的咖啡味,用毛刷除尘时,书上还会扑扑簌簌地掉下来细碎的咖啡渣。我瞬间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泼咖啡又何尝不是一种当代的水浸呢?咖啡渣又何尝不是一种灰尘的模拟呢?破损原因就这样“水灵灵”地被找到了。

第一堂课除了为古籍进行诊断并制作病历外,大家还体验了初步的除尘(咖啡渣)。给古籍除尘不像清理民国文献那样用手持吸尘器进行半自动作业,而是要纯手工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要做好劳保措施,并温柔地对待古籍。先用刷子尽可能刷去浮尘,再用面团在书叶上轻轻滚动,粘下附着于纸上的污渍,如果可以的话,也可以同时将部分卷曲压折的书叶展平。


在初步除尘工作结束后,大家发现,总有一些灰尘会卡在装订线的缝隙里,时不时地跳出来,就像时时去扫古树下的落叶,随扫随有。



那么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呢?这就要涉及到下节课的内容啦!在第二周的课程中,老师将会带领大家对古籍进行拆解与逐叶清理。在拆解古籍结构的过程中,同学们将会遇到哪些问题与挑战呢?请大家持续关注南京大学图书馆公众号,下周同一时间,我们不见不散!


文字:郭涵

图片:郭涵 杨轶君 梁罗茜

编辑:梁罗茜

审核:李丹 李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京大学图书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